文脉传承的天津实践:双鼓(古)地区探索文化遗产活化新路径

一座城的故事,究竟该谁来讲述?在天津的双鼓(古)地区,我们找到了答案:让古建筑“说话”。这里串联了文庙、天津戏剧博物馆(广东会馆)、玉皇阁等历史建筑,形成集中展示天津历史文脉的活态集群。它们是时间的锚点,是文化的坐标,是城市精神的血脉,它们静默地见证风雨沧桑,也将老城厢的故事娓娓道来……
听,建筑里的历史回响
古建筑的生命力,首先在于其功能的延续。它们并未随岁月而老去,在现代社会中,持续发挥着原有的文化作用。
“今日在至圣先师座前立誓,敬天地、礼圣贤……”“成人誓词”在天津文庙博物馆高声响起。崇化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们在这座百年古建筑里,正以传统成人礼仪式,迎接人生崭新阶段。他们致敬孔子,敬拜父母,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明礼立志、修炼品德,切身感受中华文明礼仪的古韵魅力。
“在文庙参加成人礼活动,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‘成人’不仅仅指年龄的变化,更像是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的责任,增强了内心的文化自信的底气,往后我会带着这份庄重,好好长成肩上能扛起重担的‘成人’。”崇化中学学生李浚诚说。

天津文庙博物馆是一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建筑,也是天津最早官学的学宫。近些年来,文庙依托其教育功能,围绕着祭孔典礼、开笔礼、成人礼、入泮礼等,构建起覆盖多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。学生们依照古制“沐手净面”“拜孔圣人”“击鼓明志”,在庄重的传统仪式中,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、强化尊师重教的优良品行。
“在古建筑中沉浸式体验传统礼仪比单纯说教效果好。”崇化中学学生处副主任高翔感触颇多,“在文庙举行成人礼,我们为学生种下的是一颗名为‘文脉’的种子,在生命最重要的转折点上,与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一次深刻对话。”
当新一代年轻人踏上大成殿,与古今千千万万学子站在一起,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就此展开。直至今日,文庙博物馆教育功能依旧鲜活,仍在续写天津教育的新篇章。

一曲唱腔,或高亢入云,或低回婉转,在天津戏剧博物馆里余音绕梁。作为目前天津保留最完整、最大的会馆建筑,以台口不设立柱、池座通透明亮、视野宽敞等为特色。其中,戏台顶部会呼吸的“螺旋形藻井”更具有天然音响的效果,至今仍是戏曲表演的艺术殿堂。
2025年京津冀古建音乐季中,琵琶演奏家齐洁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,激情演绎《十面埋伏》等曲目,她由衷赞叹:“我觉得这里很适合弹传统音乐,我在这个环境里演奏也更能沉得住气。”现场,悠扬的古乐与百年建筑浑然一体,台下观众屏息聆听,掌声与赞叹在百年戏楼内久久回荡。
从梅兰芳的绝代芳华到常态化的戏曲演出,天津戏剧博物馆的舞台从未落幕。百年前的唱腔依旧在梁柱间环绕,百年后的演绎跨越时空,荡气回肠。它既服务着本土的戏迷,也吸引着来自外地的游客,在坚守与传承中,把这座城市的故事唱响。

古文化街所承载的市井灵魂始终如一。戏楼里相声曲艺表演与广场上的锣鼓喧闹,是津味民俗的倾情演绎;玉皇阁梁上刻画的明清印记与文人墨客登高望远的盛景依然清晰,每逢重阳等传统节日,这里仍延续着传统民俗活动;天后宫以深厚的妈祖文化、盛大的皇会持续焕发魅力。高跷、杠箱、中幡……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翻飞起舞,在不变的坚守中,让民俗文化闪耀出新的时代光彩。在这里,翻修的是建筑,不变的是守护着老城厢不曾中断的文化记忆与生活故事。
游,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
当沉静的古建筑向时代敞开怀抱,便在新的传承中更加鲜活了。它们在延续传统功能的同时,也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城市故事。
夜色为幕,灯笼摇曳,游客化身商贾、梨园子弟或建筑师,在这座百年建筑中体验20世纪初的风云历史。“恭迎曹督军,我今天招了一批新学员,要为您上演一出《白蛇传》……”
“开始演吧!”随着“曹督军”一声令下,游客变为戏曲演员手持道具,登上戏台。这是天津戏剧博物馆创新推出《大河向东》夜间150分钟沉浸式互动戏剧夜游会。游客不仅需要破解谜题、探寻建筑背后的历史密码,还能走上戏曲名家曾表演过的舞台,在专业指导下学习身段唱腔,登台过足“角儿”瘾。
“当何班主唱响《定军山》时,我仿佛真的参与到那场赈灾救国的行动中。”一位现场参与的游客说。在古建筑里与时代对话,这不仅是一场沉浸式娱乐活动,更是一场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堂。同时,天津戏剧博物馆顺应数字化时代,打造“数字戏楼”虚拟戏剧场景VR体验,以天津代表性建筑为主,让古建筑在虚拟空间中变得“可感可触”。
与天津戏剧博物馆一街之隔的老城博物馆,同样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。这是一座清末民初的住宅,也是天津中心城区内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三进四合套院落。时光荏苒、时代变迁,而这仍然记录着旧时生活的痕迹,精美砖雕、百年海棠、生活器物等,尽显津派传统民居风格。如今,这座古院落焕发新生:老城小梨园里相声笑语不断,流淌着天津人与生俱来的曲艺基因;而院落里咖啡馆则飘散着现代生活的香气。一杯清茶与一杯咖啡,正是老城厢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生动缩影。

古建筑的创新表达与活化利用也延伸至年轻的学生中间,馆校共建让古建筑成为教育的“新教材”。天津仁爱学院与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签订协议,将文庙转化为高校建筑专业的“实践课堂”。学生们在测绘图纸上描绘历史文脉,在飞檐斗拱间描摹建筑肌理。
天津戏剧博物馆与区教育局合作举办“知美立德、炫彩韶华”学校文艺展演戏剧节,学生们以朗诵、话剧表演等形式,在古建筑中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。此外,天津戏剧博物馆积极联动周边社区,开展文物普法、安全教育、反诈宣传等活动,将古建筑的教育功能延伸至社会,在公共服务中承担社会责任,让文化遗产成为精神传承、凝聚共识的实践课堂。
传,老城厢的津味故事
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命脉,而古建筑作为城市的记录者,发挥着“排头兵”的作用,它将地道的津味儿文化讲述,成为天津最闪亮的名片。
国庆中秋期间,天津文庙博物馆接待的外地游客占比达到68%-70%,文庙博物馆成为各地游客的打卡地。“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,1436年建立天津卫学,也就是今天的文庙,可以说,文庙见证了天津城市文化的发展。”天津文庙博物馆馆长陈彤表示,“我们将持续办好国学文化节,丰富内容、与时俱进,讲好天津故事。”

近年来,天津戏剧博物馆凭借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体验。自2023年至2025年,天津戏剧博物馆陆续推出“正青春”京剧惠民演出、“笑源堂”相声专场、沉浸式剧本游以及其他各类文艺表演近2000场,其中以天津特色非遗为主题的展演活动达1500场,深受外地游客喜爱。每逢节假日,众多外地戏迷与游客慕名而至,在天津戏剧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大戏楼中,沉浸式欣赏经典京剧剧目。据统计,观众中约三成为来自外地的游客,充分体现了天津戏剧博物馆作为文化地标的广泛影响力。天津戏剧博物馆负责人介绍:“春节期间我们举办‘京津冀文物古建里过大年’线上直播等活动,面向京津冀游客宣传,吸引大家来天津看看。”

为发挥古建筑集群效应,南开区坚持“串珠成链、连线成片”的整体布局,推进古文化街与鼓楼商业街片区一体化建设,打造双鼓(古)地区名片。正如去年启动的“一城一戏一文脉”三馆联动(“一城”指鼓楼,“一戏”是天津戏剧博物馆,“一文脉”即天津文庙博物馆),将老城厢古建筑群整体串联起来。这一格局集中地展示了天津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,游客购买三馆联票,即可实现通馆参观。这样一来,游客游览的不再是分散的建筑景点,而是共同串联起理解天津的文化拼图,进一步加深了游客对天津的整体感知,成为了城市传播的文化名片。
守,让文化文脉细水长流
“所有活化利用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。”南开区文旅局副局长王超说。基于这一原则,各文保单位形成了高度自觉的保护意识。活动开展严格遵循文物保护要求,最大限度减少对建筑本体的干扰。同时,各单位建立了完善的安防体系,从预案更新、消防演练到入场安检,构筑起全方位的保护网络。

古建筑的变与不变,传承与创新,都要建立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之上,只有这样,历史文脉才能在古建筑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延续与新生。
当历史的回响融入现代生活,古建筑便是城市最深沉而鲜活的讲述者。双鼓(古)地区的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回望,更成为当代天津文化的代表,它们正以“活”的姿态,铭记着城市的集体记忆,也激励着我们开创未来。(图文:石乔、门阔)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